大唐第一战神李靖:南定荆吴,北平突厥,东灭辅公祏,西扫吐谷浑
中国历史上群英荟萃、将星云集,可称战神者却寥寥无几!大唐有位将军不仅堪比战神,而且受到当时名人的赞誉。大将军韩擒虎赞他道:“可与论孙(武)、吴(起)之术者,惟斯人矣!”唐高祖李渊更是评价道:“古之名将韩(信)、白(起)、卫(青)、霍(去病),岂能及也!”
李靖(公元571年-公元649年),字药师,雍州三原人,唐代开国名将,一生征战数十年,百战百胜,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。

临刑疾呼
李靖出身于官宦之家,自幼学文习武,精于谋略。曾经李靖对他父亲说:“大丈夫应该建功立业争取富贵,怎么能甘心做一介儒生呢?”
李靖的舅舅,隋朝大将韩擒虎,跟他一起谈论兵法战略,经常忍不住叹道:“可与语孙、吴者,非斯人尚谁哉!”隋朝吏部尚书牛弘也赞道:“王佐之才也!”隋朝宰相杨素指着自己的座位说道:“这个位置迟早是你的!”
大业末年,李靖先后任长安功曹、殿内直长、驾部员外郎,后改任马邑郡丞,跟随李渊跟突厥作战。此时天下已经大乱,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,逐鹿中原。太原留守李渊趁机暗中招兵买马,联络义军,准备伺机而动。
李靖敏锐地察觉到李渊的异动,打算化妆成囚犯去江都隋炀帝那里告密。然而关中大乱、交通阻塞,李靖根本出不去,被困在了长安。
此时的李渊已经在太原起兵,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占了长安。李靖被李渊手下的士兵抓获,被带到李渊面前准备问斩。

李靖临刑前感叹满腹经纶、壮志未酬,大声疾呼道:“明公起兵是为了天下除暴乱,怎么能因为自己的私怨而斩杀有志的壮士呢?”李渊被他的激烈言辞打动,李世民也欣赏他的胆识和勇气,于是召其入了秦王幕府做了亲卫。
南定萧铣
武德三年,李靖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期间,南梁萧铣趁乱溯江而上,企图攻取唐朝峡州(今湖北宜昌)、巴、蜀等地,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,于是退守荆门城。
为消灭萧铣势力,李渊征调李靖为夔州刺史阻击。李靖途径金州,恰逢庐江王李瑗讨伐蛮人邓世洛,屡战不胜。李靖帮忙出谋划策,一举击败邓世洛。李靖抵达峡州后,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,再次受阻,迟迟不能前进。

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,贻误军机,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。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,为他请命,李靖这才免于一死。
不久,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,率众进犯夔州,赵郡王李孝恭率军出战失利,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,大破蛮兵,不久又大破蛮兵,杀死冉肇。消息传到京师,李渊改变了对李靖的猜忌,亲自下敕书表示宽慰。
武德四年正月,李靖上陈平灭萧铣十策,受到李渊的重视。九月,李渊任命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,李靖兼行军长史统兵平灭南梁。
适逢雨季江水暴涨,流经三峡的惊涛骇浪响彻山谷。萧铣以为波涛汹涌,唐军必不敢来,于是休养士兵,未加防备。李靖力排众议,率军长驱直下,一举攻克荆门、宜都,很快就抵达夷陵城下。

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夷陵城下的清江,等待唐军决战。李靖主张避其锋芒,挫其锐气,再一举歼灭。然而李孝恭求胜心切,独自率军出战,结果大败。文士弘纵兵追击,结果中了李靖的埋伏,被杀及溺死一万多人,夷陵也被攻克。
李靖马不停蹄直取南梁都城江陵,很快就将其包围。由于李靖来的太快,萧铣都没来得及征召士兵守卫,所以十分恐惧,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。
李靖辅佐李孝恭平定南梁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,获取了南方大部分的土地。李渊大喜,封李靖为上柱国,永康县公,赐锦缎两千五百匹。
灭辅公祏
武德六年,原投降唐朝的农民军首领杜伏威入长安,其属下辅公祏趁机占据丹阳,举兵反唐。李渊下令李孝恭为主帅、李靖为副帅,率七总管东去讨伐辅公祏。
辅公袥派大将冯惠亮率三万水师驻守当涂,陈正道率二万步骑驻守青林,从梁山用铁索横亘长江,以阻断水路,并筑造建月城,绵延十余里,以为犄角之势。
李孝恭召集诸将商议,很多人认为冯惠亮、陈正道据险而守很难攻破,不如绕过防线直取丹阳。丹阳一旦攻破,冯惠亮等人自然不战而降。李孝恭也很同意这一战法。

李靖分析了形势说道:“辅公袥镇守的石头城肯定会是精锐的部队,一旦绕过防线直接攻击丹阳,久攻不下的话,冯惠亮等人就会从背后杀过来,我们两面受敌,恐怕会大败!不如全力攻取当涂,可以出其不意,一举而胜!”
李孝恭赞成李靖的策略,于是命李靖率军攻打冯惠亮,苦战将其击败后直取丹阳。辅公袥大惧,派遣将领左游仙领兵守会稽作为援助,辅公祏拥兵东走,去往游仙,到了吴郡,辅公袥、冯惠亮、陈正通相次被擒获,江南悉平。
李渊在此设立东南道大行台,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,赐锦缎千匹、赐奴婢一百口,良马一百匹。
北灭突厥
武德九年,突厥趁大唐玄武门之变后皇位交替之际,长驱直入中原,在长安西北逼迫李世民签下耻辱的渭水之盟。李世民深以为耻,打算寻机报复。
没多久,突厥内部发生动乱,所属薛延陀、回纥、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,加上暴风雪牛马死亡巨多而发生饥荒,突厥势力进一步削弱。
贞观三年,李世民采纳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,令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、张公瑾为副总管,并州都督李勣、华州刺史柴绍、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,统率十几万军队,分兵出击突厥。
贞观四年正月,寒风凛冽下,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直取定襄。颉利可汗不想唐人敢孤军深入,料定主力一定在后面,所以仓皇出逃。李靖一举攻入城内,俘获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隋萧皇后。

与此同时,李勣从云中出发,在白道与突厥展开激战,大胜并斩数万人,突厥退守铁山。颉利可汗整顿败军,表示愿意归顺,与大唐讲和。其实,他是想拖延时间,等到草青马肥时再卷土重来。
二月,李世民命派鸿胪寺卿唐俭、将军安修仁去跟颉利可汗谈判。李靖率军至阴山,抓获突厥斥候千余骑。颉利可汗见到唐俭等使臣后逐渐放松戒备,没想到危险正在靠近。
李靖令苏定方率两百轻骑趁雾杀入可汗牙帐,大肆杀戮,颉利可汗仅率数人逃跑,打算投奔投奔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。不料行至碛口被李勣阻拦,仓皇中被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,献于京师。至此,历史上的东突厥彻底灭亡。
李靖因功擢升为尚书右仆射,晋爵代国公,食邑三千户。
伐吐谷浑
贞观九年正月,西部边境发生战事,吐谷浑进犯凉州。李世民打算反击,在考虑主帅的时候,第一想到李靖,但是李靖这个时候已经六十三岁了。李靖听说要讨伐吐谷浑,顿时精神抖擞,主动请缨挂帅西征。
于是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,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、刑部尚书李道宗、凉州都督李大亮、右卫将军李道彦、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,统由李靖指挥,西征吐谷浑。
唐军一路踏着风雪西行,终于在四月跟吐谷浑接触。李道宗部首战告捷,大败吐谷浑。吐谷浑可汗伏允一面向西撤退,一面烧毁野草,打算断绝唐军草料。诸将都认为春草未生,战马赢弱,不适合作战。

李靖支持侯君集的建议,不给敌人有喘息的机会,于是兵分两路深入追击。一路由李靖与薛万均、李大亮从北道进发,一路由侯君集、李道宗从南道进发。
李靖率领的北路军在曼尔山击败吐谷浑,又于牛心堆、赤水源两次大败吐谷浑军,缴获牛马无数充作军粮;南路军在乌海追上伏允可汗,大败其军。
唐军继续西进追击,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部边陲且末。部将契苾何力攻破可汗牙帐,俘虏了他的妻子。不久,伏允可汗被部下杀死,其子大宁王慕容顺率众投降唐朝。至此,讨伐吐谷浑获得完全胜利。
死后荣光
贞观九年,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因私怨告李靖谋反,后经彻查实属诬告。李世民判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,流放边疆。李靖因为此事“乃阖门自守,杜绝宾客,虽亲戚不得妄进”。
贞观十一年,李世民改授李靖为卫国公,封为濮州,可世袭。
贞观十七年,李世民令人建凌烟阁,将开国二十四位功臣画像置于其上以供后人瞻仰,李靖位列第八位。
贞观二十三年,李靖病重,李世民在当时也病重的情况下亲去病榻慰问。四月二十三日,李靖病逝,时年七十九岁。李世民下诏追封其为司徒、并州都督,谥号“景武”,陪葬昭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