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必死之局
赵德昭占着位置,而太宗又想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,矛盾不可避免。于是必须让其腾位置,那么方法有以下两种:一是将其废除,二是让其死亡。
但废除治标不治本,只要他还在,他是先帝之子还是今上之侄的名分就不会变。正如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时,面对众将提出“今天命已定,谁敢复有异心?”时的回答,“不然。汝曹虽无心,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!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,汝虽欲不为,不可得也。”正如杀手所言,死人才是好人!
这样,可悲的赵德昭只有死路一条了。而死路又有两种,一是被杀,二是自杀。被杀显然不可能,太宗不可能在背负杀兄上位的猜疑之下,再坐实杀侄之事。所以赵德昭只能死于自杀。
好巧不巧,《涑水记闻》记载,此时赵德昭“从太宗征幽州,军中夜惊,不知上所在,众议有谋立王者,会知上处乃止。”此次事件进一步让太宗认识到了赵德昭的存在的危害性。此时众臣越是推戴他,看似众心所向,众望所归,看似是伸出援手,其实却成了将其推向深渊的黑手。
终于,在赵德昭不合时宜的为将士提出落实奖赏的时候,宋太宗图穷匕见,说出了那句“待汝自为之,未晚也!”此时,“喜愠不形于色”的赵德昭终于心理崩溃,用水果刀自杀。
真是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”,而弄清此词语的出处或许更有利于理解赵德昭之死。此词语出自《左传•桓公十年》,原文记载:初,虞叔有玉,虞公求旃。弗献,既而悔之,曰:“周谚有之:‘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。’吾焉用此,其以贾害也?”乃献之。又求其宝剑。叔曰:“是无厌也。无厌,将及我。”遂伐虞公,故虞公出奔共池。
虞叔刚开始是不想给玉的,但是怕得罪虞公,在避祸的心态下献出宝玉。没想到虞公进一步要其献上宝剑,虞叔终于明白虞公要的不是东西,而是自己后,被迫反戈一击。
你以为别人是谋财,最终发现别人是索命。于是虞叔选择了置之死地,背水一战。但可怜的赵德却没有如此幸运,因为他已落网深陷,只能坐以待毙。或许,面对太宗的步步紧逼,自杀只能是保留尊严唯一的自主选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