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血腥背叛:越王勾践为何要杀文种范蠡?
勾践在会稽遭受屈辱后,回国后采取了卧薪尝胆、忍辱负重的策略,最终成功复国并称霸的故事广为流传。勾践的光芒耀眼,常使人忽视了身边的其他人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勾践能够复国的关键在于范蠡、文种等人的帮助。这两位人物是勾践复国的关键角色,然而在勾践功成之后,他并没有按功行赏,而是举起了屠刀,让范蠡看的开,并提前离开了。而文种在范蠡的信札前仍然犹豫不决,最终被送了命。从范蠡的书信中,我们能够解释这一结果吗?
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"。这句话提到了越王勾践是一个长颈鸟喙的人,他可以与共患难而不是共享快乐。
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,但并不是全部。

公元前496年,吴王阖闾兴兵攻打越国,吴王身负重伤而死,夫差继位后发誓要为杀父报仇。公元前494年,勾践没有充分准备就抢先进攻吴国,结果被打败。在范蠡、文种等人的建议下,勾践收买了吴国太宰嚭,并请求吴国和平,勾践甘愿屈身于夫差之下,这也导致了会稽被辱的事件。范蠡陪同勾践和勾践的妻子入赘吴国,而越国的国政则由文种留后主持。
勾践和他的夫人居住在阖闾的坟墓旁边,勾践每天剁草喂马的时候,夫人会去清扫粪,范蠡也会在这里。他们日日夜夜在这里,互相之间没有出现不悦或生气的情绪。勾践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得知消息,曾经亲自处理夫差的排泄物。最后,吴王夫差将勾践放回了越国。
回到越国后,勾践致力于精心治理国家,立志复仇并重建国家。范蠡负责军事,文种担任政务。勾践采取卧薪尝胆、发愤图强的策略,使得越国富强起来。文种提出了伐吴的七项建议,勾践深表赞同,君臣民团结一致。夫差计划建造姑苏台,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,但材料难以找到。为了帮助夫差建造姑苏台,勾践派遣三千人到深山砍伐木材。姑苏台建成后,为了使其运作顺利,越国广泛招募美人,并得到了西施和郑旦的帮助,教导她们歌舞和礼仪,并赠送给夫差。此外,越国高价收购吴国的食物,然后将高价的食物卖到吴国,导致吴国出现粮食短缺。

这些举措旨在使吴国衰落,但夫差如了勾践的意,因此夫差选择了相信太宰嚭而不是伍子胥。
公元前482年,夫差率领精锐部队北上主持黄池会盟,意图霸占中原。勾践抓住机会进攻吴国,杀死了吴太子,导致吴国失败并请求和平,这标志着吴国受虐的开始。公元前478年,越国再次进攻吴国,吴国兵败。公元前476年,勾践下诏再次进攻吴国,这次越国最终灭亡了吴国。经过两年的围攻,越国攻入了吴都,彻底消灭了吴国。
吴国的灭亡对勾践来说确实是一次成功的复国复仇,令人振奋。在这个背景下,勾践可能会进行论功行赏,加官进爵的举措,以奖励那些在复国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。
然而,事实上,范蠡在吴国灭亡后第一时间选择离开,他给文种留下了一封劝退书,上面已经详细说明了原因,这里就不再重复。文种看了这封信后,有些迟疑、不舍和不服气,于是选择了称病不朝。随后,一些朝中大臣听到了这个消息,开始议论文种谋反的事情。
勾践顺应时势,授剑而言之,表示文种曾经提出的伐吴七术中有三项是成功灭吴的关键,而第四项就在文种身上,他认为文种是他能够成功复国的关键人物。勾践认为文种是在以先王的方式来考验他。

想让一个人去死,怎么也能找到理由:
在性格因素方面,勾践的心坚硬如铁石,心志坚毅而狭隘。正如范蠡所提到的,能够共同承受艰辛而不同样享受幸福。而勾践在吴国时,一直低声下气,夫妻二人为奴为婢,极尽奉承之能事,这种行为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,更不用说作为一国之君了,而范蠡一直陪伴在他身边,成为勾践被羞辱的见证,勾践无法容忍这样的存在。
在政治因素方面,文种和范蠡等人帮助勾践恢复国家的政务,但是在恢复国家政务后,越国面临着应该做什么的问题,君臣之间产生了分歧。勾践具有极强的企图心,他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说是出于礼,目的只不过是兴国称霸。而文种更多地是想让越国偏安一隅,和平共处。文种成为了勾践北归一统天下的障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