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宋朝宰相赵普是真的吗?人真,事假
《论语》和《厚黑学》的诠释
《论语》是儒家的德治思想,孔子所创,就是提倡用道德来感化教育者。儒学认为,不论人性善恶,都可以用道德感化教育人。这一教化方式,是一种心理改造,使人心良善,知耻辱而不奸邪。
《厚黑学》为民国年间李宗吾所作,他在厚黑学一书中,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、心要黑而无色,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。以具体人物实例为主线,探讨论证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成败得失。
赵普的人生简介
赵普和赵匡胤同为赵姓,他们是一个家族吗?不是,只是同姓赵而已,他们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;他们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。赵普的祖籍是在幽州蓟县(今北京西南),而赵匡胤的祖籍在河北涿郡(今涿州市);后周时期他们同为朝廷的命官,后经人举荐去了赵匡胤帐下做幕僚,从此二人结缘,给赵匡胤出谋划策,助其走上皇帝岗位,虽为君臣关系,实为至亲。赵普年少时,不学无术,读书少,坐上宰相位置后听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建议,到家后就闭门谢客,开始读书,“坐”至深夜。他死后,亲朋好友,同朝幕僚打开他的书箱,发现只有一本《论语》,从此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就传开了。《宋史·赵普传》记载:普少习吏事,寡学术,及为相,太祖常劝以读书.晚年手不释卷,每归私第,阖户启箧取书,读之竟日.及次日临政,处决如流,既薨,家人发箧视之,则《论语》二十篇也。
真的有那么神乎?非也
通过他参与的黄袍加身、杯酒释兵权、清除叛乱等事迹可以看出,他做的事情不符合儒家思想,他也没有按照《论语》内容平天下,倒是把厚黑学发挥的淋漓尽致。不信看下边:
1、孔老先生讲究道德,感化人。其实他的这些理论在治国方面是行不通的,如《论语·子路第十三》述:叶公语孔子曰:“吾党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”。孔子曰:“吾党之直者,异于是,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”。拿现话来说,就是叶公讲究依法治国,孔子讲究以德治国,意见不合,离开河南叶县。众弟子就杜撰了叶公好龙,此乃后话。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的事情,就不属于中庸之道思想,倒是符合厚黑学。
2、儒家教材中对“君难”有句这样的话:“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,则死之。为社稷亡,则亡之。若为己死,而为己亡……”,国君为国家去死,死的其然,我们应该与他一同去!在黄袍加身的事件中,当时外敌正在侵略自己的国家,自己的皇帝正处于忧伤之中,赵普同作为后周的臣子,怂恿赵匡胤,并在他策划下,逼后周皇帝退位,他的这一切不符合儒家思想,倒是符合厚黑学。
3、从杯酒释兵权更可以看出,众兄弟帮他坐上了皇位,可是赵匡胤同志担心他的兄弟会不会也像他一样,再搞出个黄袍加身的事件,虽众兄弟表忠心说,没心做皇帝,就怕后边有推波助澜的人?赵普知道皇兄这个想法后,就出来了这个杯酒释兵权建议,权利收回,形成中央集中制。他这种“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做法,严格意义上来说,也是不符合孔老先生思想的,倒是符合厚黑学。
4、《宋史·赵普传》记载:普性深沉有岸谷,虽多忌克,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。宋初,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,普刚毅果断,未有其比.尝奏荐某人为某官,太祖不用。普明日复奏其人,亦不用。明日,普又以其人奏,太祖大怒,碎裂奏牍掷地,普颜色不变,跪而拾之以归。他日补缀旧纸,复奏如初。太祖乃悟,卒用其人。
意思说赵普向皇帝推荐一个人,皇帝不喜,就把推荐信给撕掉了,他捡起来沾一块;第二天继续举荐,皇帝不许,撕掉,他又捡起来沾一块;第二天继续举荐,皇帝不许,他就跪地不起。这个故事说明了一是和皇族关系非常人般,死后被恩赐,葬在宋皇陵河南巩义;二是脸皮相当的厚,非中庸之道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