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名人网 手机版
首页 > 人物百科 >

文坛领袖——欧阳修

时间:2025-08-15 10:00:40

简介:欧阳修(公元1007—1072年),字永叔,庐陵(在江西省)人,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和政治家。欧阳修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,创作了许多散文和诗词。欧阳修的散文,简洁流畅,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。

(一)母慈子孝,荻沙学书

四岁时,欧阳修的父亲去世了。家里很穷,买不起纸和笔,母亲从外边铲来一些沙子,找来一些荻草秆。

“母亲,您这是要干什么?”欧阳修问。

“妈妈想教你识字。”母亲把沙子铺平,用荻草秆写字。欧阳修拿起一根获草秆,跪在地上,一笔一画地描写,一个字一个字地跟着母亲念。

母亲用荻草和沙,教会了欧阳修很多字。

后来,母亲带着他投奔家在随州(湖北省辖地)的叔父。

随州的南面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,家里有许多藏书。他的儿子叫李尧辅,欧阳修和李尧辅成了朋友后,常到他家借书。

一天,欧阳修来到李家,看到墙角的破筐里装着很多旧书,便走过去翻看。他看到一本残破不全的书,上边写着《昌黎先生文集》,是韩愈的文集。

“这些破书,家父准备扔掉。”李尧辅说。

“扔掉太可惜了,不如送给我,好吗?”

“你拿去吧!”李尧辅说。

欧阳修喜不自胜,高高兴兴地把书拿回家,苦读起来。文章的含义深奥,欧阳修不太懂,他觉得文章有一股博大的气势。欧阳修把韩愈的文章当成最好的典范。

通过苦学,十二三岁的欧阳修已读了很多书,文章也写得很好。叔父对欧阳修的母亲说:“嫂嫂,修儿将来定能成大器!”

(二)以文会友,虚心好学

因一些贵族文人的提倡,骈体文又死灰复燃了。骈体文又叫“时文”,讲究词句华丽,擅长写这种“时文”的人能当官。韩愈、柳宗元的文集遭到了唾弃。

欧阳修却很喜欢韩愈的文章,但为了参加科举考试,只好学习“时文”。

欧阳修参加了进士科考,三次考试都获得第一名。朝廷任命他当了西京的一个小官,那年他23岁。

留守钱惟演喜欢文学,设下宴席邀请朋友们做客。

“今天是文人聚会,不能没诗!”酒宴开始后,钱惟演说。他看看梅尧臣,梅尧臣感到很为难。他主张作诗应朴实,但钱大人却喜欢骈体文。他笑着说:“钱公在座,谁敢言诗呢?”

“是啊!钱公在座,谁敢言诗呢?”众人也跟着附和。

钱惟演说:“老夫盖了一幢房子,快完工了。为纪念盛况,请永叔(欧阳修)、师鲁(尹洙)、希深(谢绛),各写一篇文章,看谁写得 好。”

“这个主意不错!”众人说。

不久,三个人写完了。

三篇文章各有特色,属尹洙写得最好。欧阳修带着酒登门请教,尹洙和他谈了一夜。第二天,欧阳修带着修改好的文章,再去拜见尹洙。

“您的进步真是一夜千里呀!”尹洙笑着说。

经过这次比试,欧阳修和尹洙等人成为好朋友。他们约定:以后多研究韩愈的文章,反对“时文”。

(三)直言犯上,遭遇贬谪

三年后,欧阳修来到京城做官。那时,朝廷腐败,范仲淹几次上书给皇帝,要求进行改革,任用贤能,却被贬出京城。

大多数官员认为范仲淹没有错,有两个官员上书皇帝,替范仲淹辩护,结果也被降职。皇帝下令,除了谏官外,谁都不准讨论此事。

谏官高若讷攻击范仲淹,这可把欧阳修气坏了,他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,质问道:“大家为议论此事而被贬官,你身为谏官却不进谏,还有脸攻击范大人。我是范仲淹的同党,你让朝廷治我的罪吧。”

高若讷气得发抖,遂向皇帝上书。结果欧阳修被轰出了朝廷。

做了几年地方官后,欧阳修被调回京城。奸臣都憎恨他,几年后,他又被赶出京城,贬到滁州。

(四)滁州太守,醉翁亭记

在滁州(今安徽省辖地),欧阳修关心百姓疾苦,组织农业生产,注重减轻百姓负担。

欧阳修和琅琊寺的和尚智仙结为好友,经常上琅琊山游玩。智仙专门为欧阳修在游山的路边盖了一座亭子。欧阳修管它叫“醉翁亭”,为了纪念它,写了一篇《醉翁亭记》。

《醉翁亭记》片段

文章写好以后,欧阳修抄了几份。大清早,欧阳修命衙役把文章分别贴在各个城门上,一个城门上贴一份,让行人帮助他修改文章。并且,派出六班锣鼓手,在各个城门口敲锣击鼓,以引起人们的注意。

他的诚意打动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。这个老人是个樵夫,对欧阳修说:“你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实情,但开头太罗嗦!”

欧阳修背道:“滁州四面皆山也,东有乌龙山,西有大丰山,南有花山,北有白米山,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”刚念到这里,老人说:“停。”欧阳修问:“您的意思是说这些山名不用说出吗?”

樵夫说:“是的。你去过琅琊山的南天门吧?站在南天门,大丰山、乌龙山和白米山等,一转身都能看见,四周都是山!”欧阳修立即在底稿上写道:“环滁皆山也……”并且读给樵夫听。

樵夫说:“这就不罗嗦了。”

当天晚上,欧阳修设宴款待樵夫,问他有什么要求,老人提出想要一纸“欧文苏字”(苏东坡手书的欧阳修文章)。

第二天,欧阳修来到琅琊山下的破草房里,把苏东坡抄写的《醉翁亭记》送给樵夫。

樵夫得到《醉翁亭记》,立刻身价提高了百倍。因为按照那时不成文的规定,谁拥有“欧文苏字”,官府就会免收他3年的赋税。

(五)逸闻趣事,应对“名士”

宋时的茶馆和酒楼往往在一起经营,卖茶兼卖酒菜。颖州(隶属于今安徽省阜阳市)西湖岸边有家酒楼,名为“醉仙居”,它的掌柜姓李。这个李掌柜生意做得很绝,为了吸引顾客光临酒楼,竟在门口贴出了只有上联没有下联的对联,说有人能对出下联,就白送他一桌酒席。

李掌柜出的上联是:“为名忙,为利忙,忙里偷闲,饮杯茶去”。这个上联挂好以后,每天都吸引许多人前来挑战,但没有人对出下联。就靠这个计策,醉仙居门庭若市,生意红火。

颍州城东住着叫孟继圣、孟继贤的两位书生,号称东乡二名士,他们听说醉仙居有一副奇对,兴冲冲赶来,但看过之后,无言以对,只好要了酒菜,佯装成客人。

李掌柜认识他们,赶紧走到近前,说:“二位才子光临小店,是不是想应对呀?”

孟继圣说:“不是!像我俩这样的名士对这种俗气的对联没有兴趣。要对,也找当今的名流!”孟继贤也说:“对!只有欧阳修才配和我们对!”

孟继圣说欧阳修不懂什么诗文,孟继贤也说:“欧阳修就是徒有虚名罢了,如果遇到我们谈诗论文,一定让他出丑。”

他们口出狂言,惊动了邻桌的一个酒客。那个人说愿意奉陪二位名士在一起谈论诗文。孟氏兄弟见这个人40多岁,衣衫朴素,立即露出了轻蔑的神态,让酒客报出姓名。

那人笑着说:“我是欧阳修家里的佣人,你们如能击败我,欧阳修愿甘拜下风。”

这时湖边有一对白鹅踏入水中,两位“名士”中的一个说:“远望一对鹅”,另一个接着说:“乒乓跳下湖”,自称“佣人”的酒客说:“白毛浮绿水,红爪踏青波。”

最后两句的意境脱俗,十分生动,众人拍案叫好。孟氏兄弟也暗自称奇。

一阵大风刮过来几片乌云,立刻落下许多雨点。孟氏兄弟又说:“天上墨墨黑”、“地下稀稀湿”,那个“佣人”说:“借问渔舟人,潮涨添几尺。”孟氏兄弟还不服气,说:“我们不屑和佣人对答,把你家的主人请来吧。”

他们接着说:“兄弟二名流”、“要会欧阳修”,那个“佣人”笑着说:“修也不知你,你也不知修(羞)。”

原来他就是颍州太守欧阳修。

孟氏兄弟立刻面红耳赤,说:“你如果能对上酒馆门前的对联,我们就甘拜下风。”欧阳修说:“劳心苦,劳力苦,苦中寻乐,拿壶酒来。”

这联和上联堪称珠联璧合,李掌柜激动地叫好,马上命人摆下丰盛的酒席,邀请欧阳修上坐。

盂继圣和盂继贤在众人的嘻笑声中,离开了酒店。

(六)倡导诗文革新

几年后,欧阳修负责编写史书。后来,他又负责主持科举考试。欧阳修经常与朋友们谈论诗文革新的事情。欧阳修说:“文章是记叙事情或者讲解道理的。道理应该纯正,内容应该充实。文章若一点不讲究文采,别人也不爱看,是不会有好效果的。”

为了继承和发扬唐代的文风,欧阳修提倡写文章要尊韩愈、柳宗元,写诗要尊李白、杜甫。

欧阳修规定,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必须用朴素自然的文体来写文章;凡是内容空洞的文章,一律不予录取。很多喜欢写浮华文章的读书人落选了。

一天,一些落选的读书人把欧阳修围起来了。他们指着他大骂:“为什么不录取我们?”“我们的文章怎么不好了?”

欧阳修说:“文章应该对国家、社会有好处,而你们的文章除了华丽生僻的文字外,毫无内容,没有用处。”

他们围着欧阳修吵吵嚷嚷,直到巡逻的兵卒赶来,才离开。

社会上以古文写作的人多了起来,一些人受到了重用。比如,苏洵、苏轼、曾巩、王安石都得到了欧阳修的赞扬。他们以创作推动了诗文革新,人们把欧阳修称为宋朝诗文革新运动的首领。

欧阳修写作严肃认真,每写好一篇文章,总是贴在墙壁上,有工夫就修改,直到满意为止。

欧阳修晚年时,想把自己的文章编成集书。为了语句的精练,结构的严谨,他常常从早到晚地进行修改。夫人对他说:“你又不是刚进学堂,为什么自找苦吃,难道先生会责怪你吗?”

欧阳修说:“我年纪大了,老师不会来批评我,但我的集子将留给后人,不能叫后人耻笑呀!”

欧阳修给自己作过传记:家里有藏书一万卷、金石遗文一千卷、琴一张、棋一副、酒一壶,我置身在五物中,正好是“六一”,我叫“六一居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