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桓公(?~公元前643年),姜姓,吕氏[1],名小白。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(公元前685~公元前643年在位),春秋五霸之首,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,齐僖公第三子,母为卫姬。人物生平惊险即位齐襄公时,齐国政治混乱。管仲、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,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。襄公十二年(前686年),公
春秋时期,晋国国君昏庸无能,权奸当道。当老国君死的时候,奸臣把国君的小儿子申生立为新君,并准备杀死本应接替君位的大公子重耳。无奈之下,大公子重耳在介子推等一班忠臣的保护下四处逃亡。晋国新君派人到处寻找追杀重耳等人,他们只好到处流亡。一天,他们逃进了一座大山,在崇山峻岭中迷了路。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
重耳五十好几才被架上霸主之位,但他年轻时差点儿被他亲爹晋献公给杀了!这老头子被一对美女给迷得晕头转向,要把儿子们都赶尽杀绝……晋献公,后宫佳丽八子,儿子也有八个。原配是齐桓公的女儿,生下太子申生和女儿,但红颜薄命,早早离世。这下晋献公可寂寞了,这不,又看上了一对姊妹花,姐姐生了重耳,妹妹生了夷吾。原
一、介子推介子推,又名介之推、介推,介子绥,中华先贤人物,春秋时期晋国大臣。后人将其与伍子胥、管仲并列,称为“春秋三杰“。与伍、管二人不同,介子推的事迹大多是“演义”而成,却最终名传千古。介子推的故事最早见于《左传》:“晋侯(晋文公重耳)赏从亡者,介之推不言禄,禄亦弗及。……遂隐而死。”这个最初版本
晋国有一位伟大的君主,他就是著名的晋文公。而在他的背后,却有一位默默付出、辅佐他的大臣——狐偃。在春秋时期,晋国有七个国家是公认的霸主,他们分别是:齐、楚、秦、燕、鲁、宋和卫。其中,晋国与秦国是最为敌对的两个国家。然而,在公元前632年的一场战役中,晋文公带领着军队打败了强大的秦国,从而一战成名。这
狐偃(约前715年—前629年),姬姓,狐氏,字子犯,大戎(今山西交城)人。晋国重臣,狐突之子,公子重耳的舅舅,晋文公(重耳)的五贤士之一,是成就了晋文公称霸的首席谋士、智囊。狐偃在城濮之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下面引用《左传》中狐偃原话,做具体分析如下。一,“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,若伐曹、卫,楚必
晋文公(前697年-前628年),姬重耳,周平王第十五子。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五位君主。他的霸业,是春秋时期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,堪称排名第一。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分析,为什么说晋文公的霸业如此之伟大。一、军事扩张方面晋文公在位期间,不断地加强军备,扩大领土。他先后发动了十余次的征战,所得到的战利品和领土面
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春秋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各路诸侯争雄逐鹿,智者与勇者在这个舞台上交相辉映。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,有一个名字值得我们铭记——狐偃。他不仅是晋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更是一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。狐偃,字子伋,出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,属于狐氏家族。这个家族在当时的
城濮之战可谓是挽救了东周王朝、中原诸侯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命运。在齐桓公称霸之前,南蛮、北狄交相侵扰,中原文明命悬一线。齐桓公适时采取了尊王攘夷的策略,这才扭转乾坤。然而,齐桓公死后,中原的诸侯群龙无首,南蛮、北狄的侵扰愈演愈烈,以至于鲁、郑、卫、曹、陈、蔡等诸侯相继沦为了楚国的附庸。狄人南侵,更是导
西周在战胜殷商之后,即实行分封制。将国土大规模的分封给王室子弟、立功之臣以及部分前朝贵族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桐叶封弟”,就是周成王在政治大家周公旦的主持下践行“天子无戏言”给弟弟叔虞册封“唐地”的故事,“唐叔虞”就是如此而来,亦即是晋国的前身。表面上看,分封制对周王室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,但诸侯国众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