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襄公:开历史倒车的殷商后裔霸主接班人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,但在处理家务事上,还有个人作风上,就只能算是个庸人了。齐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、徐赢、蔡姬。三位夫人都没有生下嫡子。姬妾中的六位各有一个庶子:长卫姬生公子无亏,少卫姬生公子元(齐惠公),郑姬生公子昭(齐孝公),葛赢生公子潘(齐昭公),密姬生公
说起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,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“愚蠢”二字。宋襄公之所以被后人认定为愚蠢,最主要的是与楚国在泓水一战的表现。楚军在渡河的时候,公子目夷要求趁机袭击,宋襄公说:“咱们是仁义的国家,敌人还在渡河就打过去,还算什么仁义的国家。”楚军在乱哄哄排队的时候,目夷又说:“现在是个好时机,赶快
在我国历史上,有一个经常被用来嘲讽的战争案例,那就是宋襄公和楚国之间的一次对战。楚国远道而来,但兵力却明显高于宋国。所以这时也就有宋国大臣建议:“敌众我寡,趁他们还没有渡完河,赶紧攻击他们”。宋襄公并没有采取这一建议,而且宋襄公一直等到了对方的军队渡完河,摆好了阵势,才开始这样一场战役,最终当然是大
宋襄公(出生不详-前637年),姓子,名兹甫(也称兹父),宋氏,是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。在以成败论英雄观的现代,无论他前期做了什么,泓水一战,输了就是小丑,赢了就是英雄,似乎也不需要辩解。但是要深入挖一挖背景,可能会使大家对这个人物有稍稍的改观。早期的宋襄公前文说过,宋国是殷商的后代,虽说周王室
在春秋时代的无数战役中,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泓水之战。为什么呢?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的背景。在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去世之后,中原地区群龙无首,陷入一片混乱,此时南方的楚国抓住时机,开始加快北上称霸的步伐。与此同时,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国家想称霸,这就是宋国。问题是,楚国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,而宋国是一个实力不
宋襄公,子姓,名兹父,春秋时宋国的国君,公元前六五〇年至前六三七年在位。有人把他也列在“春秋五霸”之中。兹父被宋桓公立为太子后,很感不安,几次向父亲请求:“我哥哥目夷是长子,而且为人仁厚,请您立他为太子吧。”但目夷也坚决地推辞说: “兹父能把君位让人,还有比这更仁厚的吗?我不如他,应该让他当太子:”
宋国自周朝起就享有十分尊崇的地位。宋国建立在商超旧都之上,而宋国的开国君主也正是商纣王的哥哥。所以宋国以其特殊的地位被尊为“三恪”之一。宋国不仅土地肥沃,而且人民非常善于经商。因此宋国虽是小国,但人民十分的富足,甚至一些大国都无法相比。但很可惜宋国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。尤其是宋襄公,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
泓水之战,仁义的宋襄公成为了笑柄,不择手段的楚成王成为枭雄。加上后世的添油加醋,宋襄公被后人嘲笑千年。宋楚之战中,双方摆开阵势的时候,宋军联盟从地利上占据了优势,站在泓水对岸,楚军要北进只能渡河。知道点兵法常识的人都知道,半渡之时发动进攻,是最佳的时机,就算再不济,守住河,楚军也很难攻过来的。楚成
宋襄公:秉传统余韵,树仁义大纛在文革我接受的那点零星的历史知识中,宋襄公是个很特别的存在,因为毛主席对他有个很著名的评价,叫做“蠢猪式的仁义”,所以,在我的印象中,他就是一位不切合实际、迂腐昏聩、蠢笨到极致的代名词。不仅仅是宋襄公,仿佛整个宋国都是一群奇葩式的存在,先秦很多形容一个人蠢笨的成语,都说
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,那么在此时其中各个诸侯国为了争霸频繁地发动战争,导致了很多的伤亡。但是在此时期也有一个特殊的人,也就是宋襄公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持比较理想和和平的态度的,所以宋襄公所领导的军队在后世是被称为仁义之师的。但是很可惜,这样的一支军队,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惨败的结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