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彦博灌水取球动画一、《灌水取球》故事回放文彦博从小就十分的聪明,一次与小伙伴玩球的时候,有人一不小心用力过度,将球踢进了一棵大树的树洞里面去了。“闯祸”的那个孩子就趴在地上,尝试着把头伸进树洞里面去取球。可是他的年纪太小,胳膊还不够长,以至于花费了许多时间也没能取到球,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十分地焦急,
洛阳耆英会,老友相见欢文彦博画像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,文彦博牵头,组织一些年龄相仿、资历相当、性情相投、口碑良好,60 岁以上的老同志富弼、司马光等 13 人,组成“洛阳耆英会”。此后,耆英会定期聚餐,以年龄为序,轮流做东。又是中秋佳节时,宴会按会约例行。耆英们围坐一起,杯盏交错,开怀畅饮,
当战乱结束,西汉建立之后,统治者几乎是迫不及待对流传在世间的“屠龙术”——也就是兵法进行整理。第一次由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韩信主持,他们收集了一大批兵书,去芜存菁选出35种收入皇家书库收藏,供帝王研究,而同样的整理在汉武帝和汉成帝时还进行了两次。作为“百世谈兵之祖”,《孙子兵法》(以下简称《孙子》)顺
文彦博(公元1006年—公元1097年),字宽夫,号伊叟,汾州介休人,北宋政治家、书法家。单看年龄,此人活了91岁,他担任副宰相(参知政事)这一年是41岁,而他前后为相的跨度年限共计五十年,历经仁宗、英宗、神宗和哲宗四朝,货真价实的四朝元老。范仲淹、富弼、韩琦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轼、章惇,这些在北宋
孙子与孔子,并誉为上古文明之“双子星座”,被世人称作“北孔南孙”、“文宗武圣”。《孙子兵法》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军事名著。一九九〇年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案头赫然摆着两本书:一本是《恺撒记》,一本是《孙子兵法》。一九七二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中发现的《孙膑兵法》,否定了历年来对孙膑的
提到中国古代兵法,我们常常会想到“不战而屈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、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、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”“知彼知己、百战不殆”等经典名句,它们都出自于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著作《孙子兵法》。《孙子兵法》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,凝结着古人的智慧韬略,也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。孙子
当我们现在提到《孙子兵法》,一般默认是以孙武为作者的《吴孙子兵法》,但实际上根据一些资料表明,先秦以前《孙子兵法》是孙武《吴孙子》和孙膑《齐孙子》的合称,后来《汉书》将他们分开。后世因为孙武《吴孙子》的影响力比孙膑《齐孙子》(《孙膑兵法》)大,更受兵家推崇,甚至被称为“百代谈兵之祖”(《四库全书》语
他的名字在后世如雷贯耳,一部只有六千字十三篇的兵学圣典参透了兵家天机,成为军事奇才的枕边宝书。他出身于兵家辈出的齐国,父亲是大贵族,叔叔是大司马,本来可以在齐国谋个好前程。可是,自己的家族卷入了内争,不愿同室操戈的他只好出逃吴国,在这个虽然落后却充满活力的用武之国,用一部兵书打开了人生重启之门。此后
文彦博字宽夫,号伊叟,受封为潞国公。出生于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市,史料称生于1006年10月23日至1097年6月16日 。其先祖原本姓敬,经过两次避讳后晋石敬瑭和宋翼祖赵敬,才改姓为文。文彦博写得一手好字,存世书迹有《祠部帖》、《三札卷》、《内翰帖》等。文彦博出任成都知府的时候,发生了一件事。在岗期间
孙武,字长卿,春秋时期齐国人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兵法家。他的主要著作《孙子兵法》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孙武的生平、军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,构成了他作为历史人物的重要性。一、孙武的生平孙武生于公元前544年,卒于公元前496年,生活在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