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在杂文《华盖集·这个与那个》中写道:"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(项羽),少有韧性的反抗(伍子胥),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(李陵),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(司马迁)。"中华上下五千年,鲁迅觉得,只有这四人可为英雄。然而,项羽、李陵、司马迁之名,世人皆知,可伍子胥之事却知之甚少。伍子胥身负血海深仇,背井离
北方人过年都要吃饺子,而苏州地区过年一定要吃糯米年糕。这种风俗的由来,据说和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伍子胥有关。民间传说,伍子胥在死之前预言:自己死后,吴国将受到越国的攻击,百姓必将生灵涂炭。所以他叫来自己的心腹,对他说:“越国攻打我们的时候,你在城下挖地三尺。”伍子胥死后不久的一个年末,越国真的打到了苏
边事危机中,富弼针对西事积极建言献策,然而所上疏论大多不被采纳,特别是他在修武备和防寇贼方面的建议,似乎并没有得到仁宗的认同。富弼曾坦言:“景祐元年,尝进文数轴,内《阅将》一篇,颇叙其事。不见省纳,弃为空文”。在《论西夏八事奏》中,富弼提出斩西夏使节、重赏御边有功之士的措施都不无道理,亦表达了其强硬
范仲淹是文武全才,他在陕西做边帅时,抗击西夏多年,很得人心,后来接替吕夷简当了宰相,很得宋仁宗信任。但范仲淹很有谋略,处理政务有他自己的特点。从下面这件事上,可以看出一斑。在他担任宰相时期,宋朝因为连年对西夏战争,又对契丹增加了贡奉,朝廷国库空虚,对老百姓征敛更加繁重,以便引发多地叛乱。有的地方官员
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一段互相吞并征伐的时期,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,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,而诞生在这一时期的伍子胥,是众多璀璨明星中的其中一颗。 伍子胥,生于公元前559年,死于公元前484年,活了75年,本名伍员,又名伍子胥。今湖北监利县人,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。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,曾任吴国大
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:攀高踩低。总以为,高处的大人物,拥有更多的资源,随便想点办法,就能够帮到别人。而低层次的人,就是想要帮你,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现实和理想,总是有差距,当你看穿现实之后,也许会颠覆你的观点。春秋时,有一个名人叫“伍子胥”,本是楚国人,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大臣,因为被小人排挤,流落到宋国
富弼与契丹达成增币协议后,契丹枢密副使耶律仁先、枢密使礼部侍郎同修国史刘六符入见,向仁宗上誓书,其誓书曰:“共遵成约,虔守欢盟,以风土之仪物,备军旅之费用,每岁以绢二十万匹、银一十万两。自此保安黎庶,谨守封疆,质于天地神祇,告于宗庙社稷,子孙共守,传之无穷,有渝此盟,不克享国,昭昭天鉴,当共殛之”。
王安石经略辽夏思想熙宁四年(1071),神宗问及经制辽夏问题时,王安石坦言:“昔魏徵有言:‘中国既安,远人自服’此实至理。自古未有政事修而财用不足、远人不服者”。熙宁五年(1072)正月,神宗与群臣论及西人内附之事,王安石言:“陛下欲弱彼,则先须强此;欲害彼,即先须利此。今陛下所御将帅一心奉陛下所欲
宋仁宗宝元元年,西夏国主元昊入寇北宋,在安远砦被宋将狄青击败,其转寇延州计败延州守将范雍,朝廷命善守的范仲淹到延州防御西夏,元昊再转进攻渭州,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韩琦大意,战败笼络川,元昊连败宋军,声势大张,续陷丰州、宁远砦,在此宋夏交战正酣之时,契丹遣使索要关南故地。契丹的添乱,无异于背后插刀,庆
辽兴宗的贪念:索还关南之地宋辽缔结《澶渊誓书》后,两大强权各自建立了朝贡系统,稳定了东亚的国际局势,奠定了东亚和平安定的基础。经过四十年的和平相处后,辽兴宗(1031—1055在位)想趁宋朝被西夏打败的机会,扩张契丹国势。《辽史》中载:重熙六年(1037),上欲一天下,谋取三关。集群臣议。萧惠说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