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咱们写下之前没提过的交州。交州包含七个郡:北部四郡:郁林郡、合浦郡、苍梧郡、南海郡;南部三郡:的交趾郡、九真郡、日南郡。南三郡后来渐渐脱离中原政权的控制,演变成了现代的越南。在两汉时期,因为交州地处偏远,人口稀少,朝廷主要通过两个据点来控制这块幅员辽阔、地形复杂的地区:番禺、广信。番禺地处珠三角
刘焉(?-194年),字君郎(《华阳国志》又作君朗)。江夏郡竟陵县(今湖北省天门市)人。刘焉是东汉末年割据益州的诸侯,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。兴平元年(194年),刘焉在朝廷的长子、左中郎将刘范与次子、治书侍御史刘诞、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,但密谋败露,逃往槐里。刘范不久被杀,刘诞亦被抓获处死。议郎庞
东汉末年,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,由此拉开了群雄割据的序幕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、温酒斩华雄、三英战吕布等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,给这段历史披上了一层一层的华丽外衣。剥开戏曲、小说中的那些华丽外衣,史实中的“十八路诸侯”是什么情况呢?到底有哪些人?谁的官职最大?为什么推举官职并非最大的袁绍为盟主呢?反董诸侯都
刘焉,绝对算得上是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。出生于江夏竟陵,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裔,与刘表同族同宗。公元160年六月,司徒祝恬逝世,刘焉作为祝恬的门生辞去官职为恩师服丧,在阳城山开馆讲学。服丧期满后,刘焉被举荐贤良方正,受到司徒府征辟入京,在人设道德上玩了一把“行为艺术”重新入仕,从此顺风顺水,历任洛阳令
黄巾起义后的州牧东汉末年,爆发了黄巾起义。为了能够尽快的平定战事,一位名为刘焉的皇室后裔向汉灵帝建议,恢复州牧制度,赋予州牧募集兵马的权力,也即允许地方上自行平定内乱。虽然恢复州牧制度,会导致各地诸侯拥兵自重。但是,刘焉的建议还是被汉灵帝采纳。当然,汉灵帝在位时,只任命了三位州牧,他们分别是谁呢?益
**他是天下第一州牧,反过董废过帝,为何被称为三国时的第一怂人?**听说过“三国”吗?那可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曹操、刘备、孙权,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?但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,却是其中的一股清流,他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州牧”,反过董卓,废过皇帝,可为啥还会被叫做“三国时的第一怂人”呢?别急,听我慢慢给你道
刘虞(?-193年),字伯安。东汉宗室大臣、东海郡郯县(今山东省郯城县)人,东海恭王刘彊的后裔,丹阳太守刘舒之子。东汉末年,刘虞担任幽州牧。刘虞为政宽仁,安抚百姓,深得人心,主张以怀柔策略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,累授大司马,封襄贲侯。不过,初平四年(193年),刘虞率兵攻打公孙瓒,兵败被俘,惨遭杀害。和
东汉末年,爆发了黄巾起义。为了能够尽快的平定战事,一位名为刘焉的皇室后裔向汉灵帝建议,恢复州牧制度,赋予州牧募集兵马的权力,也即允许地方上自行平定内乱。虽然恢复州牧制度,会导致各地诸侯拥兵自重。但是,刘焉的建议还是被汉灵帝采纳。当然,汉灵帝在位时,只任命了三位州牧,他们分别是谁呢?益州牧:刘焉刘焉(
汉灵帝之无辜蜀汉忠武侯诸葛亮正因《(前)出师表》而名垂千古,而汉灵帝刘宏恰因《(前)出师表》而遗臭万年。一句“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”,将“后汉倾颓”的原因归责于汉灵帝。特别是实施“废史立牧”,成为压垮汉王朝的第一根稻草。刘焉提出“废史立牧”建议,在公在于压制刺史、太守等地方高官的权力,以稳固皇帝
我们都知道,汉朝天下被分为十三州。汉灵帝时,为镇压农民起义,再设州牧,至此州牧就成为汉末一州掌军政大权最大的官员。在董卓之乱时,各州的州牧是谁?又会在乱世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?本文讲的是在董卓之乱(189-192)时,徐州牧陶谦的故事。乱世中的“桃花源”按《后汉书 郡国志》记载,东汉时期徐州领东海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