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其心胸宽广。为了国家的富强,他能够摈弃前嫌,听从鲍叔牙的意见,重用杀身仇人管仲,历经改革,终成霸业。 其次,其格局远大。齐国强大后他并没有只是考虑齐国的利益,而是提出了“尊王攘夷”的口号,扛起了保卫华夏文明的大旗。据史料留下的记载,可知当时的夷狄入侵已是触目惊心——“自平王东迁,戎逼诸夏,自
春秋时期的齐桓公,因为得到了管仲的辅佐,君臣相得,上下一心,最终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,成就霸业。但是在管仲去世以后,晚年的齐桓公却变得昏庸,而且死得很凄凉,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他没有听管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。齐桓公管仲临终前,曾和齐桓公说:“请您务必疏远易牙、卫开方、竖刁这三个人。如
礼制衰亡对大国们的影响礼制衰亡从政治最高层开始(周天子与诸侯)逐步渗透到下一级(诸侯与卿大夫)。但在春秋初期,卿大夫的社会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他们与诸侯分庭抗礼,于是他们各自附属着不同的利益集团。时而联合,时而斗争。在东周诸国中,晋、齐两国的情况最为典型。晋国:宗室与卿大夫阶层角力下的大小宗之争公元前
公元前651年,齐桓公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马岭岗镇,再次召开会盟。自齐桓公登基以来,这已经是他组织的第十二次诸侯会盟了。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随着前来参加会盟的诸侯越来越多,齐桓公也成了大家眼里公认的霸主。而且,前来参加会盟的国家越多,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就越稳固。另外,到了这一次会盟期间,那位已经成了吉
公元前第七世纪,在齐国的国都临淄,有一场关于国君用人的大辩论。辩论的甲方,当然是齐桓公姜小白;辩论的乙方,为他的上卿管仲。此时的姜小白,已是天下诸侯的霸主,不大可能理会针对他的任何讨论。但管仲却例外,他提出来要统一认识,“春秋五霸”之首齐桓公也只好点头。柏杨先生在《中国人史纲》里,这样评述这对君臣:
画半小时中华上下五千年(全四册)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 公子小白智谋足,重用管仲成霸主 齐桓公是姜太公的后代。 齐桓公叫小白,他还有个哥哥叫纠。他们俩做公子的时候,齐国内乱杀来杀去,未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逃跑到了莒(jǔ)国,公子纠躲到了鲁国。直到齐国贵族又把国君杀害了,俩人就动了
齐桓公齐桓公大会诸侯,唯卫国人最后才到。齐桓公认为这是卫国对齐国的轻慢。他在朝堂和管仲商量,卫姬商量好计划要讨伐卫国。齐桓公退朝入到后宫,卫姬望见桓公,下堂向桓公一再下拜,并代卫君请罪,问卫国国君怎样得罪了齐国。桓公说:卫君并没有什么不合适呀!你怎么代他请罪呢?齐桓公卫姬回答说:“我看您进来的时候,
各位朋友,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春秋五霸之首——齐桓公。不过,咱不是来吹捧这位霸主有多牛的,而是要说一说他的悲惨结局。想知道一代霸主是怎么被太监活活饿死的吗?那就竖起你的耳朵,听我慢慢道来!首先,让我们把时光倒回春秋时期。那会儿,齐桓公可是春秋五霸之首,威风凛凛,呼风唤雨。他带领齐国称霸诸侯,搞得周天子都
在周王朝被逼迁都到洛邑之后,历史上就被分成了“春秋”和“战国”这两个知名的时期。在春秋时期,周王朝虽说也经历了几经衰落,但还算有一些存在感。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各国共同的君主,但是真正的地位,最多也就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了。在当时天下大乱的环境下,弱肉强食的社会态势也是表现得更为严重。强大的
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,是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。首先建立霸业的就是齐国国君齐桓公。他任用管仲做丞相,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,并加强武备,发展生产,齐国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了。他又用管仲的谋略,以“尊王攘夷”为号召,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,并援救邢、卫,阻止了狄族向中原的进攻。公元前656年,齐桓公联合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