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轮到齐僖公最著名的儿子齐桓公闪亮登场了。齐桓公,名小白,襄公威风时他在哪里呢?原来僖公其他几个儿子害怕被襄公杀了,都逃到别的诸侯国进行政治避乱了,其中公子纠逃到他的外公鲁国那里,公子小白逃到莒国,这在当时很流行。这个时候他们的前途并不闪亮,相反背井离乡,寄人篱下。若是襄公长命百岁,也不会有他啥事
齐桓公的三大佞臣是:竖貂、易牙、开方。这一期咱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位竖貂先生。《史记-齐太公世家》如此记载:(齐桓公)四十一年,秦穆公虏晋惠公,复归之。是岁,管仲、隰朋皆卒。管仲病,桓公问曰:“群臣谁可相者?(群臣中有谁可以接替您做相国)”管仲曰:“知臣莫如君。”公曰:“易牙如何?”对曰:“杀子以适君,
齐襄公与妹妹文姜通奸公元前686年,齐襄公被自己的侄子公孙无知所杀,自立为君。一年后公孙无知被杀,此时齐国处于无君主状态。国君的人选也只能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之间产生。在齐国,国氏和高氏是周天子任命辅佐齐国国君的重臣。公子小白和他们的关系都很好。公孙无知死后,高氏的族长高傒立马通知公子小白,让他赶快回
历史太长,而我们的教科书“太短”,若是仅从上面了解历史,难免看的不够全面。就比如我们对春秋首霸齐桓公的认识,多认为他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,何其英豪,何其了得。但若是我们再翻阅一下其他史料,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,就是这么一位声名显赫的君主,其晚年却十分凄凉,没能善终。这主要因为桓公晚年太过糊涂,不听能
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期,最早出现在《春秋公羊传》中,这是一部专门解释儒家经典《春秋》的著作之一。本意是“尊重、勤勉君主,抵御、排斥外族入侵”。周朝自平王东迁以来,周天子的权威大大削弱,诸侯国内的篡位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发生。同时,南北边境的族群趁机入侵,北部有山戎,南部有荆蛮,华夏文明面临
公元前770年。周平王从镐京迁往东都洛邑(今河南洛阳)。重要的分水岭,中国历史由西周进入东周。此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弱到了极点,统治范围急剧缩小,周王室只留天下共主的虚名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随即而来,据史籍记载大体从公元770年平王东迁开始,到公元前467年周元王元年为止,历时294年史称春秋。
自东周开始,周朝由强转弱,王室日益衰微,大权旁落,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,战争频繁。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,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。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,诸侯群雄纷争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宋襄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相继称霸,史称春秋五霸,其中齐桓公更是因其卓越的功绩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。齐桓公像纵览齐桓公
春秋时期,诸侯纷争,局势动荡。在这个时期,齐桓公作为一位杰出的统治者,脱颖而出,通过励精图,成为了春秋首霸。齐桓公姜小白齐桓公,名姜小白,是齐国的一位杰出的君主。他出生于齐国贵族家庭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,具备了出色的才智和胆略。在齐桓公的家族中,有两位重要的人物:其一是他的父亲齐襄公,另一位则是他
在春秋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,齐桓公以其非凡的智勇和管仲的鼎力辅助,一度成为了东方的领袖,威名赫赫,声名远播至四海。然而,这位昔日的霸主,最终却以一种令人唏嘘不已的方式,饿死于深宫之中,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奇而又悲惨的故事。齐桓公即位之初,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。他慧眼识珠,重用贤臣管仲,实施尊王攘夷的
古代的“时尚陷阱”:管仲如何用布料玩转诸侯国?你听说过吗?在咱们老祖宗那会儿,打仗可不光是靠刀光剑影,还有那么一位高人,用几块布料就把周围的国家玩得团团转。没错,我说的就是管仲,那位让齐桓公坐稳春秋首霸宝座的超级智囊!话说齐桓公姜小白,那可是个雄心勃勃的主儿,一心想把周边的鲁国、梁国给“收拾”了。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