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德昭占着位置,而太宗又想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,矛盾不可避免。于是必须让其腾位置,那么方法有以下两种:一是将其废除,二是让其死亡。但废除治标不治本,只要他还在,他是先帝之子还是今上之侄的名分就不会变。正如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时,面对众将提出“今天命已定,谁敢复有异心?”时的回答,“不然。汝曹虽无心,
以前听过个段子,说苏轼老被贬官,越走越远,苏辙为了救他,一路当上了宰相。但真实历史可不是这样的。苏轼的官路也不是只有贬官这一条道儿,他也曾风光过,甚至当过皇帝的老师呢。他和弟弟苏辙,官场上一直同甘共苦。不过,因为苏轼才华出众,个性又强,所以受到的关注多,贬官的次数也就多了些。至于苏辙,他一辈子都没当
姜子牙,中华兵家之祖。中国古代的兵法战术军事理论,最早发端于姜太公,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、鬼谷子、黄石公、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《六韬》的精华,史称之为兵家始祖。姜子牙出生于商末期,其时家境已经败落,姜子牙大半辈子创业都不成功,干过屠夫,开过酒店,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。不过有一样爱好始终
历史上的包公(包拯)素以铁面无私、执法如山著称。他进士及第后,在朝廷,主要担任御史和谏官;在地方,主要担任转运使。这些职务都具有监督和监察职能,尤其是御史和谏官等“台谏官”,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。包拯在御史和谏官岗位上,不惧权贵,“数论斥权倖大臣”。他担任御史时,就多次弹劾转运使王逵,
1、开封府尹赵光义首先不可否认赵光义的皇位在外界看来,确实有来历不明的嫌疑。而且赵光义刚登基就急忙换年号,压根不考虑之前的规矩:都是大行皇帝去世的第二年,才更换年号。这多少也说明赵光义需要及早昭告天下确立自己的地位,避免不确定性的发生。不过,赵德昭没能继承皇位,也未必是赵匡胤没有预料到的。早在赵匡胤
图片来源于网络自古“英雄不论出身”,谁会想到一个宫庭里的厨师却是腹藏经仑,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呢!那么那个调五味治国的人是谁呢?没错,就是伊尹。伊尹是夏朝人,他的出生也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,据说他的母亲生活在伊水旁边,母亲怀着她的时候,一位神仙告诉她一直往前走,不要回头看,没过多久,伊水发了洪水,可是,
“吴王夫差吃蜜甜,越王勾践啃苦胆”,这是啥意思?就是吴王夫差得到越王送给他的美女西施,感觉比吃蜜还甜;而越国勾践,为了报国复仇,却天天啃尝苦胆,以提醒自己,莫忘复仇之志,最终把吴国打败,报了一箭之仇。故事还得从头说起。春秋时期,在中华大地上,共有140多个诸侯国存在。这是一个人才辈出,群雄纷争的年代
公元976年11月14日,宋太祖赵匡胤离奇驾崩,此时他还不到50岁,他的弟弟赵光义比他小12岁,此时38岁。次子赵德昭24岁,四子赵德芳也有17岁,两个儿子均已成年,按说宋太祖驾崩之后,继位的应该是其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继位,没想到坐上皇位的竟然是弟弟赵光义,这一结果让人大惑不解,因此谋害之说被传得沸
商朝,在暴君纣王统治下,政治上已十分腐败,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。他即位后,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。姬发对内重用贤良,继续以姜太公(即姜尚)为军师,并用弟弟周公旦为太宰,召公、毕公、康叔、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,人才荟萃,政治蒸蒸日上。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,壮大力量。武王审时度势,将都城扩至镐京今陕西长安
夫差入侵越国,《春秋》上没有记载。为什么呢?《左传》解释说,夫差打了胜仗,他不声张;勾践受到勒索,也不起诉,他不找有实力的大诸侯们告状,就这样自己认栽。既然他们都不说,别人也就当作不知道,也就没必要写进史书了。用今天的话来讲,这是夫差和勾践两个人的私事,由他们两个自己私了。话说当时,伯嚭引着勾践,